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状元探花榜眼的排序是:状元、榜眼、探花。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殿试分出三等,前三名是一等,然后进士是二等,其次等同进士是三等。赐给官职,依次到中央或者地方任职。
古人读书求取功名,必须要通过寒窗十年苦读,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考试资格有明确的规定,殿试是最高等级的考试,需要通过层层考试选拔才能获得资格。其次还有初试、乡试、院试、会试,分别对应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为状元。获得状元就意味着要被重用,留在皇帝身边。
现在,仍然称考试第一名为状元,如高考状元,物理状元、数学状元、语文状元。而且状元一词还被用于其它领域,如:果树种植状元、养殖状元、销售状元等等。
秀才: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举人:明清两代称乡试考取的人。
状元: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唐代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人,有时也泛称新进士。宋代主要指问第一名,有时也用于第二、三名。元代以后限于称殿试第一答甲(第一等)第一名。
榜眼:科举时代的一肿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
探花: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内取一甲(容第一等)第三名的人。
所以状元榜眼探花后面是“榜眼”和“探花”
我的回答来自故宫史话里。是这么说进士考试要在金銮殿上举行,叫做殿试。
殿试要做“对策”,写文章对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并且符合皇帝的心意,书法,文章都很好的,选出前三名列为一甲,就是状元,榜眼,探花,称为赐进士及第。
其次还有二甲若干名,称为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称为赐同进士出身。殿试录取的就是进士了,可以逐步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