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该问题,编辑认为:苏宁今年开年便举行春季工作部署会,预备企业更名事宜,1月14号发布公告称苏宁云商将更名为苏宁易购。
苏宁更名背后是企业不断转型,寻求战略定位调整以及实现业务创新的过程。苏宁从2012年起就开始对企业名称和战略定位进行内部讨论,2012年确立“云商”概念,是基于新零售与互联网+而做出的战略调整,苏宁将不再是线下电器的销售商,转而变成线上与线下互通的零售市场,因此苏宁在2013年更名为“苏宁云商”,并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向互联网零售企业方向转型的道路。
苏宁在改革之后由于专业认识局限,在面对新业务和新领域时,未能实现有效调整,导致改革推进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在2014年苏宁云商一季度报亏4.3亿元。之后,苏宁开始深化改革,加强内部工作机制,推动结构创新,与阿里相互入股,以实现扭亏为盈。最近苏宁发布报告显示,苏宁在2017年实现了全年净利润上涨485.13%-499.32%的成绩。
业绩的回暖令苏宁更加坚定改革,在春季部署会上,苏宁表示未来上市公司将更聚焦于零售,通过实现产业资源整合与开放,促进互联网资源向线上延伸,发展各种业态。苏宁将名称从苏宁云商变为苏宁易购后,企业还将进行架构调整,并将物流提升至产业化发展的定位上。物流板块将从公司业务中独立出来,部署物流仓储和配套设施,提升物流板块的竞争力,缩小与京东物流的差距。
从“苏宁电器”到“苏宁云商”再到“苏宁易购”,与苏宁经营形态有关。
从“苏宁电器”到“苏宁云商”,苏宁转型O2O融合运营。
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一开始苏宁叫做“苏宁电器。苏宁第一次改名是在2013年的时候,当时股东大会经过协商一致同意将“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苏宁当时之所以改名是以阿里巴巴为竞争对手,将自己的经营势头放在从传统线下电器零售商转型为一家拥有线上零售能力的电器销售商。苏宁很早就看清了自己的局势实现转型,转型为一家综合性电商对它来说是竞争优势,因此把“苏宁电器”变为了“苏宁云商”。根据多年的经营积累和探索转型,苏宁逐步完善了其线上线下的多渠道融合发展,发展为一种“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全新“云商”模式。
从“苏宁云商”到“苏宁易购”,苏宁转变“智慧零售”模式。
而如今苏宁又有新的转型。1月15日,苏宁云商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将再一次更名,把“苏宁云商”更名为“苏宁易购”(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为统一企业公司名称与渠道品牌名称,突出智慧零售主业,进一步提高零售渠道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公司计划将“苏宁易购”这一苏宁智慧零售的渠道品牌名称升级为公司名称,对公司中文名称、英文名称、证券简称等拟进行变更。
对于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编辑张弩认为:
公司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公司的品牌理念和战略方向。本次苏宁云商改名为“苏宁易购”,从提出到正式完成其实只有短短一个月时间。而在近端时间苏宁的公司战略确实也进行了很大的升级。
“苏宁易购”原本是2009年原来的苏宁电器网上商城改版升级之后的名字,而2010年年初正式对外发布上线。也就是说“苏宁易购”这个名字其实伴随着苏宁在电商领域一路走来,经过了10年时间成就了现在其电商巨头的身份。本次改名也就进一步说明苏宁将把自己的零售主营业务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将智慧零售的内涵进行贯彻,体现了其转型的魄力。
个人认为一个公司清晰的自我定位非常重要,多元化经营也许是企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拓展新市场来保持利润增速的一个有效方式,将自己主营业务进行突出,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基业长青的关键。
从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2018年的工作会议上提出“造极”概念,将专注、匠心、高效的标准定为创造未来零售发展市场的基石之时,其实其战略就已经足够清晰,本次改名也是对其实现智慧零售的另一助力。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当下零售业的现状。在互联网线上红利逐渐减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传统零售商又缺乏足够的用户数据与线上运营经验来提高用户体验的情况下,电商向线下转型成为必然趋势。
但就跟传统零售商转型互联网零售商所面临的诸多不适应一样,电商向线下转型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因为在线上的时候不需对物流、备货、线下服务、选址等问题操心,甚至延伸出来的金融、数据生态链的管理都是巨大的挑战。要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这些是需要从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等顶层设计上进行升级的。
而从苏宁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发布会到“造极”理念,再到现在改名为“苏宁易购”,确实能看到苏宁在转型升级上的决心。一定要从智慧零售转型来理解苏宁这一系列动作,在生态圈的建设、业态创新和其八大基础产业支柱和公司“造极”文化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的战略布局。本次改名即是其完成品牌升级的一个宣誓。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公司名称一般不能轻易变更;就是对于普通的公司而言,公司更名也是非常慎重的事情。苏宁2015年更名了一次,这次又更名,不得不说有些反常。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公司更名一般有几种情况:一是追逐市场热点,迎合概念炒作;二是公司资产重组,主营业务改变。
两年多改一次,张近东真会折腾。
还是那群做传统行业的人,他们头脑里的思想未变,就算改名“我最牛叉”也只能是是自愉自乐。
要改变那群人,除非换掉50%,但那又和重新创业供个新品牌有什么区别?
同意的点赞抬我上去😁
可以预见国米将要有一番大动作了,提前将苏宁和国米绑到一块去,以便于到时候流量和关注共享。这也是苏宁在体育方面的战略布局。
国米面临的欧足联财政公平法案FFP高压审查将会在这个赛季结束。就是说从下个赛季开始国米可以在转会市场上有大动作了而且有资金可以支持俱乐部的更好发展了。
因为几年前,国米经营出现问题,负债过大,收支很不平衡,违反了欧足联财政公平法案,被盖上了FFP的帽子,连续4个赛季都在欧足联的密切监控下要达到盈亏平衡,合规之后才能跳出观察其监管,可以在俱乐部财务上比较自由了。这几年国米也确实苦于这个政策一直没有比较好的引援,并且卖球员以符合财政监管达到盈亏平衡。周围的俱乐部球员薪酬都高过国米不少了,国米还是那个样子,不敢拿出太多钱来给球员。
眼看着监管观察其结束了,国米的老板苏宁这边当然要有所大动作,否则购买国米岂不是亏大了,当然要在下赛季来几个大手笔让国米重新有竞争力。国米在下个赛季的高调投入将会带来媒体效应,到时候苏宁也跟着收益,所以这时候把江苏苏宁改为江苏国际更能够共享下赛季的热点话题并且为国内的俱乐部吸引更多关注和人才。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与中国足协规定所有中国职业联赛球队要在三年内完成更换中性名字有关。这意味所有球队后面都要开始改名了,企业品牌名将不复存在,比如恒大,建业,上港等都得改。
加上国际这两个字的苏宁更与国米统一起来了,溢出效应将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