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人和足球俱乐部,贵州人和足球俱乐部球员名单

tamoadmin 比赛比分 2024-12-19 28 0

贵州有哪些有名的足球队?

贵州恒丰足球俱乐部,是一家位于中国贵州省贵阳市的职业足球俱乐部,现角逐中国足球协会甲级联赛,球队主场设在贵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贵州人和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于2012年05月30日在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戴秀丽,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组织足球比赛;体育用品开发;体育设施管理与经营等。

沪媒:人和离队名单达14人,将以青年军征战新赛季,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申鑫?

俱乐部转让投资人的事很多,包括国外也有发生,只是在(俱乐部与足协相互博弈)现阶段,更让球迷认为人和会成为下一个。我认为某些大球会俱乐部的运作方式造成小球会俱乐部日益难以为继,而足协的“中性化”政策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又添了一脚,不合适的状态下出现了不适合的插曲。

北京人和最近因为欠薪和主力球员纷纷离队两大新闻引起了不少球迷关注的目光。首先说欠薪,在足协的高压政策之下,俱乐部和投资人肯定是不愿意冒风险去欠薪的,但是欠薪事件偏偏就发生了,这说明了一点——俱乐部和投资人是真的没有钱了,或者说即使面临足协的重罚,投资人也不愿意继续往俱乐部投钱了。

贵州人和足球俱乐部,贵州人和足球俱乐部球员名单

再说主力球员离队,球员要为生计考虑,在拿不到薪水的情况下离队自寻出路也是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客观地说,虽然人和上赛季中超降级,但是朱宝杰、罗歆等球员还是具有中超实力的,这些人离队后,人和的战力必将会大受损失。

与人和目前的处境最像的就是几年前的上海申鑫,申鑫也是由于球员频遭欠薪后纷纷离队,球队骨架不复存在,然后一路从中超滑落到中乙下游,直至寿终正寝,消失在中国职业足球发展的长河之中。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人和不能在新赛季励精图治,加大投入,这支曾经获得足协杯冠军的球队也将会重走申鑫的老路!危机已经到来,如何抉择取决于人和的高层!

人和清除几乎所有一线主力肯定会步申鑫的后尘。

现在中国俱乐部的老板都在根据足协的新规作出各自最有利的行动。必竟老板投资足球并不仅仅因为热爱,中国足球俱乐部从没有盈利是共识,那老板只能从冠名获得一些广告的回报。但又赶上足协推行中性化冠名,几乎把投资人的路都堵死了。只能成本最小化运营,清除高薪球员,只留青年队。如果中甲能活下来就继续玩,如果再降级就退出不玩了,到了乙级没有曝光率更没戏了。

这也是中国足球俱乐部普遍存在的一个劣性,老板投资足球,不是能从球队运营得到回报,更多是广告效应及与当地政府谈判的价码。案例比比皆是,如许家印没投资足球之前只是广州二流房产开发商,自从收购降级的广药改名恒大后,十年时间许老板的身家从280亿人民币涨到218亿美元,恒大地产更是走向全国,跻身一流开发商,这是成功案例。

资本逐利与俱乐部长远发展发生矛盾时,往往俱乐部最受伤。我们看一看人和的历程就知道了:从1995年上海浦东队,到上海中远队,到上海永大队,2006年外迁西安改名西安浐霸队,陕西宝荣浐霸队,2012年又迁往贵阳改名贵州人和队,2015年又迁往北京改名北京人和至今。好不容易在本地培养了球迷基础却只能跟随资本流浪,一个没有球迷根基的球队何谈发展。

足协虽然意识到球队发展的本地化重要性已着手制定规则,但对于目前中国足球环境来说,老板们只投入没产出,这种赔本买卖能维持多久呢?对于投资人来说也是无奈,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弃之可惜,形同鸡肋。所以步申鑫后尘是肯定的。

首先,有投资人因为热爱而投资足球的,万达时期的大连足球,王健林算是热爱吧。当年退出的时候还流了几滴眼泪呢。

说回北京人和,被爆欠薪,而且核心队员纷纷离队,投资人明显心声退意啊,或者是资金紧张了?

从人和集团戴氏姐弟戴秀丽和戴永革入资球队以来,那时的球队还在陕西西安,是2007年的陕西浐灞时期;2012年南迁贵阳,与茅台还有过合作,胸前赞助广告费最高达5000万元,是当年中超之最;2015年又北迁北京,成为现在的北京人和。

也因此,北京人和常备戏谑为“人和流浪者队”。

戴氏姐弟从黑龙江哈尔滨起家,带着很多神秘色彩,2017年还收购了当时的英冠球队雷丁俱乐部,在足球领域玩得不亦乐乎。

不过,2019赛季降入中甲的北京人和,非但没有加大投入立志冲超,而且是完全相反的路径。有可能,北京人和就是下一个申鑫。

北京人和,一支颠沛流离的球队,有过***,也有低谷。只是想要在北京求生存,没那么容易。以青年军征战,无疑是想以低成本谋发展。

从上海到陕西,再到北京,这支球队多次改头换面
,都未能真正活的快心和快乐。到底是为什么呢?

关键问题在于,俱乐部有心搞足球,但却得不到相应的支持。

众所周知,足球就是烧钱的运动。如果没有相应的支持和回报,球队就没有多大生存的意义。特别是中国足协还有诸多政策也限制了球队发展的空间。
在北京扎根后,北京人和想要再转移阵地求生存,没可能实现了。
球队异地转让,禁止。

再有就是球队也需要改为中性名称,这也极大地打击了投资人的热情。

在北京,本就有老大哥北京国安。新兵想在夹缝中求生存,难上加难。多次迁徙的北京人和,甚至连忠诚的球迷都少之又少。
当然了,俱乐部也想过不少办法去开拓市场,可惜事与愿违。没有球迷,也没有媒体的关注,谁还有热情与球队共生存?投资必须讲求回报,一味地填坑,坐吃山空麽?

现在,球队以青年军征战新赛季,恐怕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以低成本来经营,无非就是投资热情锐减啦。

或许正如广州富力俱乐部黄盛华所言,很多投资人的热情都快消磨掉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估计联赛也玩不长久。那北京人和是否会成为下个上海申鑫呢?
难说!关键在于俱乐部还有心力去经营麽?似乎也没看到俱乐部有任何长远的发展计划和目标,走一步是一步。

多达14名球员离队,主力框架被打散,再由本土教练王波带队,这就是信号吧。未来的北京人和
,或许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过下去了。

其实,以青年军征战,也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球队在多名主力离队后,也换取了不少收入来支撑球队运营;集团业务方面也不差,还有控股球队。
按理说,俱乐部不差钱,缺的是***吧。